热门搜索:

5A景区“摘牌”退出机制应该常态化

    发布时间:2015-10-19 09:36:37    点击:
国家旅游局自9月份以来,对游客投诉较多的5A景区暗访,根据暗访情况,取消1家景区5A级资质,严重警告6家5A级景区,取消4家景区4A级资质。山海关景区存在价格欺诈、强迫游客在功德箱捐款、擅自更改门票价格、景区环境和管理水平差等问题。依据国家5A级景区标准和评分细则,山海关景区已不具备5A级景区条件,并存在严重服务质量问题,决定取消其国家5A级景区资质。(10月10日《新京报》)

  这是自《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实施后,第一次取消5A级景区资质,对于拿到“金字招牌”的景区而言,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不能再抱着一劳永逸的思维,将5A级景区资质当做赚钱法宝了。此次国家旅游局取消山海关景区的资格可谓开了先河,成为旅游行业里程碑式,对景区实行动态管理,5A景区“摘牌”退出机制也将常态化。

  5A级是目前全国旅游景区最高评定标准,有着严格的评定标准和程序,由于有政府公信力做担保,5A级景区就成为“金字招牌”,评定后不仅名气比以往大增,在游客量和收入等方面都直接受益,对于所在地区旅游形象也有提升。而为拿到5A级景区资质,很多景区都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弄得表面上光鲜亮丽,评上5A级后就忙于涨价捞钱,根本没有心思维护景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自然会随之下降。

  从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暗访情况看,遭到“摘牌”和警告的5A级景区,均存在各种大小不一的问题,不仅严重损害游客的切身利益,亦影响到景区的自身形象。应该说,这些问题早就存在,且屡屡被媒体曝光和游客投诉,却一直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往往是在清理整顿后,保持一阵子规范管理,但不久就旧态复萌了。可见,景区缺乏惩罚机制约束,为了牟利而忽视后续管理,只有面临“摘牌”的釜底抽薪式风险,才能认识到危机的严重性。

  比如山海关景区被“摘牌”后,当地政府连夜召开整改专项会议,免去老龙头景区和区旅游监察大队负责人的职务,要求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及旅游系统负责人作出检查,在全区范围内持续开展旅游市场整治和城市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山海关景区里的功德箱已被全部撤掉,长城沿线上的所有摊位全部下移,环境卫生进行了彻底的整治等等。可见,在巨大经济利益遭到剥夺的时候,景区无法再淡定下去,地方政府也坐不住了,被迫开始行动起来。

  显见,“摘牌”敲响了5A景区的警钟,从而倒逼景区走向规范化管理,不敢再走“重评定、轻管理”的老路。因此,国家旅游局要加强对5A景区的动态评定工作,可以采取不定期抽查模式,将暗访常态化,做好保密工作,不要被景区提前知晓,同时鼓励游客举报投诉,重视日常发现的违规线索,避免景区搞应付对策,从而完善5A级景区资质的退出机制。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