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银行“反脱媒”或阶段性加速

    发布时间:2013-05-06 11:01:56    点击:

日前,央行公布了2013年第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近五成居民(44.5%)倾向于“更多储蓄”,较上季下降2.6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为37.6%,较上季提高4.1个百分点。

  可以看到,自2002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繁荣发展,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的发展为部分优良企业提供了成本更低的融资方式,信贷类融资占比不断下降,银行“脱媒”现象日益明显。

  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银行“脱媒”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过快,其间已经产生的一些风险隐患逐渐显现,监管层出台一系列措施严控表外资产。有业内人士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反脱媒”的进程或将阶段性加速。

  

  “脱媒”不可回避

  

  “银行业储蓄存款来源相对减少、稳定性下降、资金成本增加,银行融资中介功能渐渐削弱,银行将逐步失去其融资主导地位。”普益财富研究员曾韵佼在谈到“银行脱媒”的进程时表示,“银行脱媒”是指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资金的供给通过一些新的机构或新的手段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输送到资金需求方,即资金融通的去中介化,包括存款的去中介化和贷款的去中介化。

  在银行存款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存款的结构出现了定期存款活期化、长期存款短期化的趋势。当前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同比增速已经从2009年的45%下滑到2012年的15%左右;同时,货币市场的发展使相当一部分资金从商业银行储蓄转向货币市场工具,居民越来越倾向于投资理财产品、基金或保险等。

  而从贷款的角度看,企业获得资金可以不再向商业银行借款,而是直接发债、发股票或者短期商业票据。非信贷类融资占比从2002年的4.5%上升到2012年的39.82%。2012年前三季度,银行业人民币贷款增加6.72万亿元,只占当期社会融资总量11.73万亿元的57.3%,而同期信托贷款、企业债券的占比累计增加9.8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活跃的民间融资也在中小企业层面上分流了大量的银行客户。

  “利率市场化过程的外在表现实际就是一个‘银行脱媒’的过程,从长期来看,伴随着金融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脱媒"将是一个主流的趋势。”厦门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郑学军在报告中指出。

  

  严格监管促“反脱媒”

  

  面对着“脱媒”的种种冲击,各家银行也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从日前刚刚公布年报的银行看,2012年的手续费净收入都有所增长,如平安银行(000001)2012实现手续费净收入57.2亿元,同比增长达57.2%,如光大银行(601818)、民生银行(600016)手续费净收入增幅也都超过了35%。

  “随着债券市场、基金业的发展以及各类证券品种的增加,商业银行资金业务的运作空间得以扩展,可以进行不同风险和收益的投资运作,有利于为市场提供更多样化的理财产品。”曾韵佼表示,证券品种的增加也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降低代客理财的投资风险,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吸引力。

  据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28239款,较2011年上涨25.84%,而发行规模更是达到24.71万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45.44%,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达到了历史新高。

  “从金融深化的角度来说,当前的影子银行系统虽然扮演了‘直接融资’的角色,但由于资金流通渠道的不透明,且资产滞留在银行表外系统,导致银行系统有可能爆发系统性风险。”厦门证券分析师潘永乐也表示,为了控制影子银行风险,监管层最近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特别是日前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8号文),市场普遍反映力度超过预期,但实际上该办法仅仅是“表外资产大挪移”的第一阶段,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措施进一步限制规范传统的“影子银行”体系。

  曾韵佼与记者谈到“8号文”的影响时也表示,在文件下发之后,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速度会暂时放缓。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关注社会融资总量放缓后,银监会是否会采取相关措施来提升银行直接信贷能力,比如放宽存贷比要求或调整准备金率。”潘永乐表示,若监管层未来采取更多措施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以对冲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以及信托产品规模下滑对实体经济的直接冲击,则银行“反脱媒”进程或将加速进行。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虽然在目前的监管政策下银行“反脱媒”进程可能加速,但不少业内人士都表示这不过是在短期内可能发生的因“银行脱媒”进程中受到某些风险因素的干扰所出现的一个反向操作的过程,而不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从长远角度看,“银行脱媒”还是会持续。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