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家电业工匠精神打造,关键要将文化植入骨髓

    发布时间:2016-04-06 17:37:40    点击:
之前我们谈了家电业不可缺少“工匠精神”,实际上“工匠精神”是中国家电业的一个短板。现在重提“工匠精神”,小了说是企业打造品牌的一个支撑。往大了说,是顺应政府供给侧改革的具体体现。

  规模大而缺少精品的中国家电产品,一直是一个受制于人的软肋,因而在全球市场的表现比较尴尬。否则,以中国目前家电的产能足以击垮任何一个跨国品牌。但目前,占据全球市场高端的仍然是外资品牌。

  中国家电企业普遍缺少“工匠精神”。如果深层次思考,支撑“工匠精神”的不是技术能力,也不是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而是企业的文化,以及在企业文化下员工的行为。

  大家都应该知道,企业生命周期长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企业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中国当然也有,数得着的就那么几家。

  这些外资企业,能够传承上百年的“工匠精神”,其承载这一精神的就是企业文化。在这些企业,员工一进来就沐浴在做事严谨、精益求精的氛围中,做每一件事都是力求做到最好,实际上这就是一种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追求完美、拒绝平庸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地去进行要求。

  其实在中国有这样文化的企业也不少,譬如具有历史传承的医药界的同仁堂,餐饮界的全聚德;现代企业中的中国航天人,大飞机制造者。都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聚集、沉淀出一丝不苟地“工匠精神”。

  对中国家电产业来说,起步于浮躁的年代,又处于极端市场竞争中,为了眼前利益的兑现,急功近利思想难免滋生蔓延,因而造成了诸多家电企业的企业文化扭曲,难以承载“工匠精神”的传承、落地。

  中国家电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到了一个质的飞跃阶段,而支撑这种飞跃的动力就是“工匠精神”的回归。否则,中国家电产业规模再大,生产能力再强,成本控制再好,也难以做出精品。一个企业没有精品,不仅不能满足品质提升了的需求,更不能掌控产业发展的未来。

  而在目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能提供精品的企业,最终落败将是不可避免的。从这意义上讲,建立在企业文化之上的“工匠精神”,关乎着一个产业的未来。立志于做百年的家电企业,难道说不应该有所做警觉吗?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家电产业在经过近30年的市场化洗礼,像海尔这样家电企业,已经意识到“工匠精神”的不可或缺。其实,从张瑞敏砸冰箱开始,就是在刻意营造海尔的“工匠精神”,只不过表述方式不一样而已。近年来海尔一切从用户需求出发,为用户提供从设计到制造,再到服务都凝聚着“匠心”的精品。这样的企业走出国门,才会真正代表未来中国制造。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