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太仓:生态高值 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发布时间:2015-12-16 14:59:44    点击: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将“课堂”开进了江苏太仓的田间地头。近日,太仓市生态高值农业技术示范基地来了一批特别的学生,该所120名在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专门来太学习考察太仓的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情况。

  “生态高值农业”必须是生态的,同时又是高值的,不过却不是简单的“生态+高值”,太仓在这方面作出了许多成功的尝试,走在全省前列……在现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师生们对太仓在全省率先探索生态高值农业发展的做法与成效赞不绝口。

  对于太仓生态高值农业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其国院士也曾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太仓市积极探索、试验、总结、推广具有太仓特色的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

  水稻一次性施肥

  新型缓释肥料示范喜获丰收

  示范设置肥料:草酰胺、品种:南梗46、有效穗数:24.4万/亩、结实率:96.4%、千粒重26.4克、每亩实产646.9公斤……近日,记者见到市农委土肥站副站长张绪美时,她正带着技术人员忙着将各区镇10个示范基地水稻一次性施肥的测产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水稻技术有效解决了水稻施肥次数多、田间作业繁重等问题,实现了水稻只需一次施肥即可满足全生长期的营养需求,整体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去年,太仓市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实施水稻机械化一次性施肥项目,种植的50亩试验田喜获丰收,当年平均亩产达644.7公斤,是全国此类试验水稻的最高亩产量。为进一步放大一次性施肥技术的试验示范效应,今年,太仓市已在长江口旅游度假区、城厢、沙溪、浮桥、璜泾、双凤等镇(区)建立了10个试验示范基地,总面积达500亩左右。在每个示范基地分区域进行了“水稻常规施肥”以及“草酰胺”、“硫包尿素”等水稻一次性施肥的对比试验。

  今年,太仓市施用草酰胺进行大面积一次性施肥试验的水稻再获丰收。全市10个技术试验基地,平均亩产646.9公斤,与上年相比,增产了2.2公斤,无论是试验的面积,还是此类试验的水稻每亩最高产量,在全国都尚属罕见,这也充分说明该市的水稻一次性施肥技术逐步成熟,为以后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太仓市今年继续试验的“稻鸭共作”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益,“有机稻鸭共作”稻田稻米品质明显提高。市农委土肥站相关负责人说,近两年,太仓市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通过水稻一次性施肥、稻鸭共作、稻蟹共生、种养循环等一系列举措,全面加快了生态高值农业发展,积极探索了太仓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土地资源利用

  探索宅基地复垦新模式

  一片刚刚深耕好的田块,渠道等各种配套设施完善,施工人员正抓紧时间,在田里搭建葡萄种植设施,外行人很难想象,这曾经是一片满是砖块和砂石碎粒的复垦宅基地。

  “这片占地约50亩的复垦地是我们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的宅基地复垦改造项目的试验田。目前,我们正在抓紧时间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以便本月底移载10多亩葡萄苗。12月,我们还准备种植20亩左右优质水蜜桃树。”正在现场忙碌的市农委土肥站相关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两三年后,这里将是一片果香四溢的优质林果基地,再也不是砂子瓦砾的荒废宅基地了。

  与一般的田块不同,复垦的宅基地由于长时间被建筑物压实,土壤的保肥蓄水能力极差,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更是微乎其微。据他介绍,传统的宅基地复垦,大多采用的是原始落后的加覆客土的方式,这样复垦后,虽然看上去地平整了,但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要复垦的宅基地多了,需要的客土量不少,客土的来源成了问题;二是客土的质量也有问题,很多都夹杂着砖石,不仅肥力不行,而且耕作困难,因此,这样的复垦大多只能是临时性的,宅基地并没能变成真正的良田。

  “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控根节肥高效栽培以及沼液滴灌技术,试验了无土栽培与绿肥间作、单种绿肥、大田作物与绿肥间作等多种模式栽培,既可以减少种植作物对宅基地土壤的影响因素,又可以在土地复垦阶段增加土地的经济效益。”负责该项目技术支持的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段增强说,这对于促进太仓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农村经济优化快速发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以及农民集中居住的快速推进,农村遗留了大量亟待复垦的宅基地以及亟需改造的中低产田。对此,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宅基地复垦后,不仅有利于增加耕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联合探索以沼液滴灌形式推进宅基地复垦项目,可以进一步加快土地的资源化、节约化、生态化利用,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农田里“种”蚯蚓

  试水种养立体循环新技术

  近日,记者来到城厢镇万丰村一块50亩的试验基地,除了一垄垄伴着牛粪味的泥土外,看上去田里似乎什么都没有。而基地工作人员李猛却在田里忙活着,拿起铁锹、挖开泥土,随后抓起一把泥土放在手上,仔细查看着。记者上前一瞧,原来是一条条蚯蚓。

  “这片农田里‘种’的就是这些小东西。”李猛说,别看蚯蚓其貌不扬,但是在市场上很畅销,不仅可以用作鱼饵,还可以入药。一般来说,养殖一亩蚯蚓一年可产蚯蚓蛋白1200~1500斤,蚯蚓粪15吨,按市场价蚯蚓蛋白10元/斤、蚯蚓粪便500元/吨测算,蚯蚓养殖效益每亩达1.9万元左右。

  这是蚯蚓养殖的经济账。而市农委土肥站站长沈文忠还给记者算了一笔生态账。

  “这是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及浙江大学合作开展的一个试验项目——农业固体废弃物蚯蚓处理技术,它能将蚯蚓养殖与农作物种植有机结合,既能提高蚯蚓产量,又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沈文忠说,目前,他们正组织人员,对基地进行改造,搭建出部分葡萄架等“高空”栽培设施,以尽快实施种养立体循环的新技术试验。

  地下养蚯蚓、地面散养鹅、地上种植的葡萄和小南瓜可以在“空中”结果……预计项目实施后,不仅可以进一步试验农业固体废弃物蚯蚓处理技术,更可以大大增加土地的产出效益。

  农业固体废弃物蚯蚓处理技术只是太仓市生态循环农业的一个新举措。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仅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两年来,太仓市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积极开展稻鸭共作、稻蟹共生等系列生态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绿色农业等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下一步,太仓市将全面深化与各农业科研院校的合作,进一步引导各区镇加快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践,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