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构建“江河海”与“新丝路”中国大区域经济新体系(下)

    发布时间:2016-01-15 09:44:49    点击:
 复兴海洋文明,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战略,是大国崛起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1) 郑和下西洋空前绝后的伟大壮举

  15世纪的明代初、中期,两条“南、北丝绸之路”走向衰微之际,中国的海上巨型艨艟船队经远洋航路,到达欧美等西方国家和地区。按这一时期中国作为经济强国和海洋大国的地位、水准和影响,如果没有明中后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的倒退,中国很可能是近现代世界上第一批崛起的大国。

  为了向全世界宣示明朝国威以达到政治目的,扩展海外贸易以达到经济目的,经过三年精心准备,于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夏历六月),明成祖朱棣命35岁的太监郑和为总兵,率领240多艘海船和27400余名船员(包括海员、翻译官和舟船队、水陆两栖部队、仪仗队等成建制的海军官兵)的庞大船队,首度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远洋航行,全程拜访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史称“郑和下西洋”。明代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和明代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西洋”即今“南洋”,即文莱以西的海域,包括中国南海及印度洋。与“西洋”概念相对的是“东洋”,即中国东海、黄海、渤海海域及日本海。

  郑和船队中的船舶有五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叫“宝船”,体式巍然,巨无匹敌。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7次航海领航的“宝船”共63艘,最大海船的长度44.4丈,宽度18丈,折合长151.18米、宽61.6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又据《明史·兵志》记载:“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郑和远洋船队一艘领航的宝船可容纳有千人,载重量800吨,船有4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数千斤,要动用200人才能提锚启航。第二种叫“马船”,长37丈,宽15丈。第三种叫“粮船”,长28丈,宽12丈。第四种叫“坐船”,长24丈,宽9.4丈。第五种叫“战船”,长18丈,宽6.8丈。这些船只,分别用于载货、运粮、作战、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郑和的船队,是以宝船为主体,与其他协助船只一道,组成了规模宏大的航船编队。

  据英国当代著名科学家和科技史家、哈佛大学化学教授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郑和下西洋从苏州太仓浏家港或南京龙江关(今又称“下关”)出发,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起,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28年间一共远航了有7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郑和在船上因病过世,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郑和七下西洋出发时间表(表内月日为古历)

  第1次下西洋

  1405年6月

  (永乐三年)  

  第2次下西洋

  1407年10月13日

  (永乐五年)  

  第3次下西洋

  1409年10月

  (永乐七年)  

  第4次下西洋

  1412年12月18日

  (永乐十年)  

  第5次下西洋

  1416年12月28日

  (永乐十四年)  

  第6次下西洋

  1421年3月3日

  (永乐十九年)  

  第7次下西洋

  1430年6月29日

  (宣德五年)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30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美洲和新西兰。英国前海军军官、海洋史学家孟席斯(Gavin Menzies)2002年在英国矮脚鸡出版社(Bantam Press)出版的轰动西方世界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中认为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和澳洲(大洋洲)等地,实现了环球航行。

  郑和的远洋航行之壮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世界级航海家群体中唯一的东方人。郑和更早于狄亚士57年远赴非洲,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郑和之后,16世纪世界各国航海技术水平得以广泛提高,西方海盗横行于各国海域并在各国冒险登陆。在世界航海史上,郑和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近古航海事业的顶峰,后世数百年中几乎无人能及。

  其实,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有更早的渊源。宁波余姚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明”,不仅出土了足有12万公斤、差不多够500人食用一年的稻谷,足见原始农耕文明已然发达;而且也出土有木制船桨,当时有巢氏部落建造防洪防水防潮通风采光向阳的干栏式吊脚木楼生态建筑和制造木船,都使用了非常先进的卯榫结构,包括复杂的燕尾榫和带销钉孔的榫以及很高工艺水准的地板“企口拼接”技术——一直沿用至今的中国木结构建筑最基本的要素,在当时可能还没有金属的7000年以前的石器时代就成功发明,其工程的艰巨和先人们智慧的高超,简直让今人难以猜想。上古先民造船航行之壮举,客观上早已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做了可贵的探寻与铺垫。秦朝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可以视为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雏形。宋代的造船业始渐繁盛,海上航运能力增强,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不但加强与近邻高丽、日本的海上联系,而且开始远航向南、向西以增进与亚、非、阿拉伯世界的海上往来。元代的河海漕运和远洋贸易已非常发达,拥有当时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几个港口、世界上最大的巨型航海船舶、世界上最强大的水师(海军)和大量的民船、商船。1304年2月24日出生于摩洛哥丹吉尔地区柏柏尔人家庭的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年),20岁左右就出发去麦加朝圣,从此开始踏上了一条长达75000英里的旅途,经过了现在44个国家的国土。在白图泰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元朝就有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唐、宋、元三朝都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和开创海洋文明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罗盘(指南针)、火炮等技术的不断提高,更为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星象云图定位与导航磁极罗盘(指南针)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之为“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和方法,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航行时依靠指南针和天文星象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指南针)的误差,不超过2.5度。郑和下西洋的天文导航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航行路线的方向。

  由明代晚期学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的《郑和航海图》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郑和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名字命名南海诸岛礁,是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折射着近古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出中国先民的伟大智慧,展示了明中期以前国力的强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现实意义。郑和率领成建制的中国海军纵横大洋,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的局面,加强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为明朝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襄成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可谓空前绝后。郑和时代是近古中国发展的一个拐点。

  中国古代一直具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

  现代意义的“新丝路开放型新经济体系”,当然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 南、北丝绸之路对应的就是中国大西部,海上丝绸之路对应的还不仅是沿海及大陆架,还应当扩展到远海领海海域、海域专属经济区以及外岛链以内。当前重点要重振与复兴的,就是南、北两条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城市群经济和城际、省际、省域经济,亦及整个大西部经济;同时还要捍卫、保护和开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近海大陆架海域、领海岛屿群海域和专属经济区海域的海洋经济。

  (2)当今中国亟待强化海洋意识,捍卫海权,开发领海

  而今,中国海洋形势不容乐观,国民的海洋意识却非常薄弱。中国陆地、海洋国土总面积为1259.7万平方公里。其中“海洋国土”为299.7万平方公里,约为陆地国土面积的1/3。据国内媒体报道,某大城市90%的大学生以为中国版图只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面积,而不知道30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领海海域。这种常识性错误或领土知识缺陷,同公共宣传教育的领土意识缺失和学校教材的国家主权意识淡漠有很大关系。北京市“世纪坛”低矮建筑小广场,还以960快花岗石砌成来象征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领土面积,把祖国疆界限制为符号“960”;上海市“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有历代中外名人雕像,其中伟大航海家有哥伦布,却居然没有“在麦哲伦的100年前已完成航海环游地球壮举、早于哥伦布70余年发现美洲大陆、比库克船长早350年发现澳洲和南极洲、领先欧洲人300年解决了经度测量问题”的世界最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者郑和。

  当英国海军退休军官加文·孟席斯顶着西方一些人的巨大压力,艰辛完成并公开向全世界发布关于郑和航海的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后,可惜中国史学界很多持否定态度,而不利用中国史料之便帮助其进一步核实史实、印证成果或继续发掘新的材料。国人海洋意识谈漠也可见一斑。部分原因也许就因为郑和是明朝一个太监而已。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历史、地理教材中往往只讲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面积,忽视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每每多说、详述如何万邦来朝,鲜讲、略谈中国人如何出使世界各国的空前盛况,有的教科书版本甚而连“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千年海洋文明的概念几乎只字未提。

  中国不仅有发达的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而且曾经开创过发达的海洋文明。然而,作为农耕文化大国,无论国民还是精英,一些短视的人误认为只要通过陆权,国家的主要利益就能得到,甚至狭隘地认为国民经济不需要海洋资源养活。

  恰恰是明代嘉靖之后,几乎完全闭关锁国,中国海洋战略全然停滞,海洋力量萎缩,才被西方列强“蚕食鲸吞,瓜分豆剖”,被迫签订多少丧权辱国条约,使近代被中国侵略者沦为鱼肉,任其宰割。清乾隆时期,大英帝国使团送来一艘军舰模型,被自诩为“文化皇帝”的清高宗弘历把军舰模型误当成什么玩具而随意扔进了垃圾堆,殊不知那是继中国靠马背上的铁血军团征服全球的元朝灭亡之后,世界上又一个“日不落帝国”已然勃兴,乘趁“万邦来朝”之机对闭关自守、大厦将倾的东方大清帝国发出了“炮舰外交”的信号,暗示着大清皇帝如果不开关,列强的炮舰就要打进中国国门。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对这一切居然茫然无知。正因为如此,自称“盛世”的乾隆时期已潜伏下了巨大的危机,盛世衰音已然暗响。

  正是因为明中后期以来海防和海军力量的不足,近现代中国才逐渐被淘汰出世界一流大国的行列。而与此同时,近代世界任何一个大国崛起,无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都是凭藉海洋力量,即使像德国这样非常像内陆的国家,也一直在为加强海军实力而努力。相比之下,正是因为近古至今海洋意识淡漠、海权地位式微和海洋力量薄弱,才导致中国当前的复兴之路之举步维艰。

  当下,中国海洋形势非常严峻。

  从近海经济状况、海洋环境承载力和领海经济安全方面解析,急功近利的粗放式开发,使沿海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滨海地区和岛屿生态系统得不到有效保护,海域使用权属关系不清,填海筑堤造地无序,海上资源开发或局部过度或局部空白而很不平衡,海水灌溉农业科研投入少而远未形成规模,对海洋历史文明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对相应领海、专属经济区海域的海洋海岛经济与科技发展规划责任与行政管理权限权属很不明确。

  就海上国防安全、领海主权与国家尊严而言,国际上近年来对中国海上争议频繁,我国海上安全形势迫人。海上邻国蠢蠢异动,我国领海和专属经济区海域可谓烽烟四起。中日之间在钓鱼岛与春晓油田、东海划界方面屡有争议,日本动用武装力量在中国专属经济区内打捞所谓可疑船只;菲律宾、越南等多次对我国渔船采取无理驱赶搜捕和抢掠;南亚、东南亚及南海一些邻国持续、大规模地在与我主权有争议地区,引入外国势力与资本大肆盗采油气资源等等,就连一些小国,亦因盗采我国领海、专属经济区海域的石油资源而迅速致富。

  中国首先应以勇毅担当责任的大国姿态,坚持从和平友好合作发展与协商解决争议出发,以“先礼后兵”的原则,来处理海洋国际事务,以远近结合、持续发展、陆海统筹的原则来处理国内海洋开发与保护一系列问题。时代要求全体国民,尤其是相关的政治精英,都应当具有鲜明的海洋战略意识、高远的海洋政策水平,甚至丰富深厚广博的海洋知识功底。

  从宣传教育和培育海洋意识的角度,当务之急至少有四:一是加强国内海洋文化建设,用恢复各类历代传统帆船、海洋文化展览会、海洋影片制作等形式,引起国民对海洋的关注,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二是对各部门相关的政治、经济精英阶层进行系统的海洋知识培训,并将之应用于工作实践;三是规划编制明确的国家海洋战略以及海洋教育措施与方式;四是加强国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适时改编、增加教材关于海洋历史、海洋开发和保护海洋、保卫海洋的重要内容。让国民了解海洋、认知海洋、关注海洋,树立海洋保护与捍卫、开发与利用之共识和祖国领海主权自觉意识。

  (3)领海资源遭遇邻国侵犯,诸岛主权争端黑潮暗涌;中国应将“黄水海军”升格“蓝水海军”,首先重点保护领海石油战略利益

  中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最大可管辖以下6大海洋区域:港口、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中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中,近一半存在争议,海域被分割,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的情况较为普遍。我国版图上所划的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已名存实亡, 8个海洋邻国对我海洋国土和权益均提出不同程度的无理要求,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

  2009年是世界海疆开始重新划定和出现重大纷争的拐点。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所有缔约国必须在2009年5月13日之前,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大陆架划界方案,否则其有关要求就不会得到承认。

  南海又称南中国海,是中国最大的外海。海域总面积350余万平方公里、作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和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的南海,约相当于渤海、黄海、东海总面积的3倍,其中九段线之内的210万平方公里左右海域,包括岛屿、干出礁及毗连区,自古属于中国管辖范围。据《海洋法公约》测算,1个远离大陆的珊瑚礁干出礁或小岛,至少可以拥有1543平方公里的领海和431015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海域。南海诸岛包括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和东沙群岛等200多个岛屿、礁石、沙堆、滩涂,岛屿面积之和约13 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接近陆地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的1/4。南海渔业、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或有可燃冰等未探明的更多资源蕴藏。

  南海诸岛一直是中国“蓝色领土”。黄岩岛曾名民主礁,是中国南海中沙群岛东侧露出水面0.5~3米之间、周长55公里、面积150平方公里的一个不规则C 字环形岛礁,礁盘外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内部环抱130平方公里、水深10~20米的泻湖,成为南海渔船的避风良港,在南海海域的战略位置比较重要。1279年郭守敬奉旨“四海测验”,南海观测点就设在黄岩岛。黄岩岛等南海诸岛早在元代之前就为中国活动并控制,其后正式划入明清版图。而今其中东沙群岛分属台湾地区管辖,西、南、中沙群岛属中国大陆管辖范围。

  仅在中国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和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南海海域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大约有180个,至少坐拥367.8亿吨(或75亿桶)石油、7.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超过全球储量的12%,约占中国石油总资源量的1/3,经济价值高达上百万亿元。南海市世界油气资源富集区,有“海上第二个中东”或“第二波斯湾”之誉。

  近十年来,中国南海周边国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大肆盗采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2003年,周边国家盗采中国南海石油4000万吨以上,超过中国每年进口石油的一半以上;2009年,周边国家疯狂盗采了南中国海域石油6500万吨、天然气750亿立方米,与中国年度进口石油量相当。迄今,越南在南海西沙、南沙海域已划定185个区块,与50多个外国公司签订了合作开采合同,2010年越南国家油气集团总收入478.4万亿越南盾(相当于227.8亿美元或1448.6亿元人民币),占越南全国GDP的24%;马来西亚也划出多个深海油气区对外招标,有13个区块涉及南中国海海域,已在南海打出近百口油气井,年产石油3000万吨,2011年石油净利润高达201亿美元;文莱与壳牌公司在南海合资建设石油开采平台超过240座;菲律宾招标是13个油气区块,有3个伸入中国南海海域……周边国家已与埃克森-美孚、壳牌等200多家西方公司在南海水域合作钻探约1380口油气井,其中百分之八九十都在中国南海海域,年石油产量达5000万吨。美国第三大石油公司康菲集团在越南的资产规模达15亿美元,日本石油公司持有越南东方油田(占有中国西沙群岛海域油气资源)64.5%的股权。而中国对南海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与开采,仅在北部湾和珠江入海口浅海地带,至今在南海油气资源最密集的海域竟还没有一口井。

  2010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高调宣称“南海问题涉及美国利益”,需要通过国际机制来解决,从而掀起南海周边国家新一轮“主权主张”狂潮。越南、菲律宾等国不仅偷采南海油气资源,菲律宾竟然登上自古属于中国领海海域领土的黄岩岛宣示主权,并且在同样属于中国领海海域的中业岛建立军事设施……种种得寸进尺的侵略行径十分蛮横,南海局势一度十分紧张。

  中沙群岛居于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间区域,西距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约200公里,古称红毛浅。主要部分由隐没在水中的3座暗沙、滩、礁、岛所组成,中沙群岛长约140公里(不包括黄岩岛),宽约60公里,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略呈椭圆形,包括南海海盆西侧的中沙大环礁、北侧的神狐暗沙、一统暗沙,以及耸立在深海盆上的宪法暗沙、中南暗沙、黄岩岛(民主礁)等。只有黄岩岛南面露出了水面,其余几乎全部隐没于海面之下,距海面约10~26米。

  依据1898年的《巴黎协议》、1900年的《华盛顿协议》、1930年的《英美条约》,东经118°线为菲律宾领土的西部边界,而黄岩岛在此之外。1935年颁布的菲律宾《宪法》和1961年的菲律宾《领海基线法》中菲律宾政府均重申了东京118°为菲律宾西边边界这一法定界线。菲国觊觎中国南海岛屿领土和丰富资源已久,趁中国大陆发展经济“无暇顾及”之机,乘虚而入。关乎黄岩岛的中菲争端,1990年菲律宾单方将黄岩岛划入菲国地图,1992年由菲律宾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正式挑起,讹称黄岩岛属于菲律宾领土。1993年菲律宾对黄岩岛进行勘测、考察、巡逻,伺机占有。1994年《联合国海洋公约》颁布,菲律宾根据新修订的海洋专属经济区基线法,先将黄岩岛等中国南海岛屿划入菲国专属经济区。菲律宾海洋专属经济区与中国黄岩岛领海有部分重合,这很正常。但是《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一国的海洋专属经济区的延伸区域,并不改变原属国领土主权地位。1997年菲律宾炸毁黄岩岛中国领土标志。1998年菲律宾绑架中国渔船长达半年之久。1999年菲律宾枪杀11名中国渔民。菲中南海事端不断升级,2012年更步入中菲黄岩岛主权争端的严峻期。

  领海基线法示意图和南中国海实际被各国占领图示  

  中越西沙群岛争端也多年不断。西沙群岛,又名宝石岛,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组成,共有22个岛屿、7个沙洲,另有10多个暗礁暗滩。据《旧唐书》记载,自唐朝始,中国就正式管理西沙这片海域,并归置于中国版图。但是,其中珊瑚岛自1956年起由越南南越西贡政权占领。中国白龙尾岛也被越南长期“借”而不还。1974年1月17日越军又占领了甘泉岛和金银岛。1974年1月19日,中越西沙海战随即爆发,中国军队收复了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等三岛,越军被驱逐出整个西沙群岛。

  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最多、散布最广的群岛。主要岛屿有太平岛、中业岛、南威岛、弹丸礁、郑和群礁、万安滩等。曾母暗沙是中国领土最南点。南沙群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目前除中国大陆和台湾控制少数岛屿外,主要岛屿均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侵占。迄今为止,越南在南沙偷盗开采石油30年,已获利超过250亿美元(人民币兑美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计算:250亿美元 × 6.3566= 1589.15亿元人民币)。

  为捍卫南海主权,管辖南海诸岛,2007年5月,海南省三沙(县级)市成立,驻地永兴岛。位于西沙群岛的永兴岛,是一座由白色珊瑚、贝壳、沙堆积在礁平台上而形成的珊瑚岛,是海南省西沙群岛同时也是整个南海诸岛中最大岛屿,面积2.13平方公里。永兴岛是西沙、南沙、中沙三个群岛的军事、政治中心,位于北纬16°50',东经112°19',东西长约1950米,南北宽约1350米,面积2.10平方公里,地势平坦,高出海面约5米,最高处8.5米,岛西南有长约870米,宽约100米的沙堤。2012年6月21日,中国民政部宣布,在永兴岛升格设立海南省属地级三沙市,行驶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管辖职权。

  南海海域十年间的中外纷争经历,可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善良愿望,并不能满足周边邻国的利益诉求、侵略野心。

  不仅南海争端四起,近年来渤海、东海也不安稳。海域面积7.3万平方公里的渤海,不仅有着丰足的渔业、盐业资源和宜港海岸线深水码头,油气资源蕴藏亦极为丰富,其中可勘探矿区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石油总储量超过200亿吨,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海洋油气资源富集区域。截至2010年底,渤海油田累计发现三级石油地质储量近50亿吨,发现了蓬莱19-3、绥中36-1、秦皇岛32-6、渤中25-1、金县1-1、锦州25-1/南等数个亿吨级大油田,形成四大生产油区和八个生产作业单元,生产油田超过50个,拥有各类采油平台100余座。

  但渤海海域地质油藏特点是构造破碎、断裂发育、油藏复杂,储层以河流相、三角洲、古潜山为主,油质较稠,稠油储量占65%以上。浓度太高的油藏,迫使开采过程中不得不常常增加水压,从而容易产生漏油事故。

  无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个海洋主要产油(气)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都由大型国企“中海油”负责开采,并掌握其原油经营权。作为中国最大的海上石油及天然气生产商,中海油主要业务为勘探、开发、生产及销售石油和天然气,其旗下海上钻探作业公司上次发生渗油的渤海油田,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也是全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基地,仅次于大庆油田,总资源量在120亿立方米左右。

  中海油多年来的海洋石油开发生产,主要是与外资企业合作。外方负责作业,中海油则负责其他相关事宜。开采生产出的石油,由双方按照权益来分成,一般为中海油占51%,外方占49%。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渤海石油开采中外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开发合同(即对于已经勘探出原油储量的区域进行开发)、提高产收率合同、单井合同(即外方勘探,一旦发现油区就按照合同行使权益),以及原油勘探开发生产一体化合同。

  近年来中海油每次拿到一批海域开放区块,就会发布公告寻找外方企业进行合作,从国家获取免费资源,再甩手交给有技术的外资企业开采生产,毫不费力并且不承担风险,就能分得一半多的石油。

  “靠海吃海,靠油吃油”,多年来采取牺牲部分石油开采量而与外方合作开采的方式,中海油可谓对旗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洋产油区的油气资源坐享其成。因其油田作业大部分交给了外方,多年来中海油很少承担开采生产风险。

  多家著名石油外企巨头以合作开发名义,从中海油手中获得渤海湾区域的石油开采权,其中包括康菲石油、菲利普斯、雪佛龙、科麦奇、德士古、阿帕奇、加拿大王朝能源、EDC等国际能源企业,甚至一些名气尚小的外资企业。

  但这种合作开发的模式,却成为了中国石油能源的一个隐痛:一方面因经济高速发展,能源大量消耗而十分缺油,中国成为世界原油进口最大国之一,每年至少要从中东地区进口6000万吨原油,远洋航运不远万里行程月余,还要通过凶险的马六甲海峡,才能辗转运回大陆;另一方面,中国并非贫油,海洋石油储量惊人,不仅南海石油近十余年被周边邻国盗采至少5亿吨以上,而且渤海石油除了别国远程盗采,又让国企垄断集团轻而易举地转手差不多一半给别国所谓技术合作开采者,自己当着不劳而获的“翘脚老板”,其结果是国家资源的无端流失。

  中石油和中石化也在渤海湾有少数项目,目前基本上也采取这种坐享其成的合作方式。其中中石化一个合作项目,其收益甚至低于外方。虽然当下外资石油企业已经无法再那么轻而易举地取得像渤海油田开发那样早期出售的勘探权,而中海油早已经承担起了独立勘探任务,在深海石油开采生产领域,依然固我的采取所谓的“国际合作”方式。这意味着,中国渤海湾石油资源的很大一部分,遭到了国外石油企业的瓜分。

  2010年底前,渤海油田已经累计向国家贡献了1.75亿立方米原油,那么中海油等国有垄断企业大约已以合作开采方式按比例向别国变相转送了1.68亿立方米原油。渤海海域中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是被垄断性国企为外国合作开采公司分一半羹,实则是用慵懒怠惰而将国家稀缺的战略资源拱手出让。中海油等垄断企业假合作开采之名,行国家资源流失之实。这种实际上损害国家战略利益的釜底抽薪、竭泽而渔的行为方式,国家部委职能部门应当严格加以监管、审查,令行禁止。

  南海之恨、渤海之痛,还有东海之争端,不断困扰着追求和平发展的中国。东海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作为与渤海、黄海并列的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东海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东海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东临太平洋,以琉球群岛为界。濒临中国的沪、浙、闽、台4省市。东海的面积大约是70余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000余米,多为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最深处接近冲绳岛西侧(中琉界沟),约为2700米。东海的海湾以杭州湾最大,流入东海的河流有长江、钱塘江、闽江及浊水溪等。中国沿海岛屿约有60%分布在该区域,主要有台湾岛、舟山群岛、澎湖群岛、钓鱼台等。东海东部边缘上的琉球群岛一带的岛屿数量更多。

  钓鱼岛主权归属,是中日东海争端之焦点。对于东海划界,日方一直坚持“中间线原则”,中方则坚持“大陆与日本本岛争夺东海油气田架自然延伸原则”。日方以钓鱼岛的几个小岛为起点欲与中方的大陆为终点“平分”东海,同时,双方都声称对钓鱼岛拥有主权。其实,钓鱼岛主权一直属于中国。抗战结束时,美国要求中国政府收回并管理琉球群岛、澎湖列岛及钓鱼岛等岛屿,国民政府却要驻军日本的美国与中国共管,结果就只由美国代管,客观上意味着中国一度放弃了对钓鱼岛的治权。直至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将琉球群岛、澎湖列岛及钓鱼岛等岛屿的管辖权(即治权)移交给了日本。即便至此,琉球群岛、澎湖列岛及钓鱼岛等岛屿的主权依然属于中国。后来,日本一直企图对琉球群岛、澎湖列岛及钓鱼岛等岛屿拥有主权。尤其当中国宣布邀请英国共同参与开发东海石油,日本更加肆无忌惮地挑起东海事端。日方先派所谓科学考察船,随后又派2艘导弹快艇编队,自称内海巡防,驶进、登临钓鱼岛海域,使2009年东海局势陡然升温。2012年中日保钓争端,形成几近白热化的拉锯战。日本民间出钱要求购买钓鱼岛。

  始料未及的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埋头发展经济,商品大量卖向全世界,换来经济高速增长,同时迎来周边邻国首先提起、超级大国右翼势力随声附和的“中国威胁论”的抨击,中国海域外岛链黑云压城,新列强十面埋伏,意欲在海上将中国铁壁合围。日渐愈加强大的中国,焉能四面楚歌,艰途必先奋起,当对内调整经济结构尤其体恤民生艰危,对外调整国防战略尤其加强海上防御战略,以保卫继续改革与和平发展成果。

  一个国家的海军力量往往与其经济实力直接相关,当前中国经济快速成长,正需要、也有条件、并且有实力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保驾护航。

  中国与14个国家在陆上接壤,还有6个国家和地区环绕中国海岸线。如今中国已经与12个陆上邻国中解决了陆地边界争议,久不安宁的海洋将是中国急需保卫的最后疆域。在这一领域,中国海军不仅将需要保卫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还将需要保护海上航路安全。与此同时,如今中国海军还在寻求保卫距大陆架200海里范围内的专属经济海域(EEZ)的最佳方式。

  中日在专属经济海域的划分上存在一定争议,而美国海军的非作战舰船也曾造访中国第二岛链内外海域。除了国际地缘经济利益之外,谋求国际地缘政治利益,则是促使中国加紧发展海军实力,突破近海防卫壁垒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当代中国必须走向海洋!和平发展不能只在黄土地上和近海大陆架。第一岛链、第二岛链,都不是束缚中国对外开放的锁链。鉴于目前国外势力企图介入南海、东海问题,刺激海洋权益争夺加剧,中国以邻为伴、与邻为善,谋求和平发展、共同繁荣,不损害别国利益,也绝不能一直默默吞下别国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枚枚苦果。

  为了和平,准备战争;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国崛起,剑锋所向;只有征服海洋,才能超越自我。突破近海防卫,是捍卫中国海疆的关键所在。仅有值守近海的“黄水海军”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必须实施攻战远海的“蓝水海军”战略,从黄水海军向蓝水海军进发,同时寻求一体化的海、空、陆、天全方位作战能力,以全面提升我军整体防卫和反侵御侮的集群杀伤力。

  多年来,超级大国一贯以“文明冲突”为理由,战争久不止息,一为占领石油资源区,二为乘机售卖军火。经济攫取和强权政治依然是现代战争和国际关系的实质与本质。发动征战者表面上为师出有名找了各种说法,实际上多以经济利益、资源占有为目的。

  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大国们多更注重把“三大战略”即“能源战略”、“海洋战略”、“空天(航空与航天)战略”放在国家战略首位。近现代崛起于世界之林的大国和强国,无一不是因海洋而崛起。能源战略、海洋战略、空天战略等三大战略,也是中国经济战略转型和大国崛起的重要支撑。中国在海洋战略上行动已嫌迟缓,能源战略上多有缺失,只有空天战略走在世界前列,而今必须同时注重能源战略和海洋战略。

  复兴“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发展沿海地区的海岸线经济、海港口岸经济、滨海城市经济,而且要大力发展海路经济、海岛经济、海域经济、海洋经济。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欢迎关注
品牌与评价公众号

返回顶部